自建私有雲的安全配置基線設定需從操作系統、網絡設備、應用服務、數據儲存及管理平面等多層面制定細化規則,確保各組件符合最小安全需求,同時平衡業務可用性與安全管控強度。以下為具體基線設定方向:
操作系統是私有雲基礎設施的核心,需從身份認證、訪問控制、系統加固及日誌監控等維度設定基線:
身份認證與口令策略:強制使用多因素認證(如口令+動態令牌)登錄系統管理賬戶,禁止使用默認口令或弱口令(如長度小於12位、缺乏大小寫/數字/特殊字符組合);設定口令有效期(如每90天強制更改)及鎖定策略(如連續5次錯誤嘗試後鎖定賬戶30分鐘)。例如,若某伺服器管理賬戶仍使用「admin/123456」口令,需立即重置並啟用口令複雜度檢查。
最小化服務與端口:僅啟用業務必需的系統服務(如Web服務、數據庫服務)及網絡端口(如HTTP的80端口、SSH的22端口),禁用所有未使用的服務(如Telnet、FTP)及高危端口(如135/139/445的Windows文件共享端口)。例如,若某Linux伺服器啟用了不必要的NFS服務,需通過「systemctl stop nfs-server」命令停止並禁用該服務。
文件系統權限控制:對系統關鍵文件(如/etc/passwd、/etc/shadow)及業務數據目錄設置最小權限(如僅允許必要用戶讀寫),禁止使用「777」等過寬權限;定期檢查文件權限變更(如通過「ls -l」命令),並記錄異常修改行為。例如,若某Web應用的配置文件被設置為可被所有用戶寫入,需立即修改為「640」權限。
系統補丁與版本管理:建立操作系統版本基線(如僅允許使用CentOS 7.9或Ubuntu 20.04 LTS),並定期檢查並安裝官方發佈的安全補丁(如內核漏洞補丁、OpenSSL庫補丁);對無法立即升級的舊版本系統,需通過補償控制(如禁用高危功能、增加監控規則)降低風險。例如,若某伺服器運行的是未受支持的Windows Server 2008,需評估遷移至新版本或部署額外的入侵檢測系統。
日誌與審計配置:啟用系統級日誌記錄(如登錄事件、權限變更、服務啟停),並配置日誌儲存位置(如遠端syslog伺服器)及保留周期(如至少保存180天);禁止用戶清除或修改系統日誌,並定期審核日誌以發現異常行為(如非工作時間的登錄嘗試)。例如,若某伺服器的/var/log/auth.log文件被截斷,需立即調查是否為惡意操作。
網絡設備(如交換機、路由器、防火牆)是私有雲流量管控的核心,需從訪問控制、流量過濾、路由安全及高可用性等維度設定基線:
管理接口訪問控制:禁止通過公網IP直接訪問網絡設備的管理接口(如SSH、Web控制台),僅允許從內部管理網段或跳板機訪問;對管理接口實施IP白名單限制(如僅允許192.168.1.0/24網段訪問),並啟用強認證機制(如RADIUS雙因素認證)。例如,若某交換機的管理VLAN接口未配置ACL限制,需立即添加規則禁止外部IP訪問。
流量過濾與安全區劃分:基於業務需求劃分安全區域(如DMZ區、生產區、測試區),並通過防火牆或ACL規則嚴格控制區域間流量(如僅允許DMZ區Web伺服器訪問生產區數據庫的3306端口);禁止區域間不必要的通信(如測試區主機訪問生產區管理接口)。例如,若發現某測試主機可通過ICMP協議掃描生產區伺服器,需在防火牆中封鎖該流量。
路由協議安全加固:對動態路由協議(如OSPF、BGP)啟用認證機制(如MD5密碼認證),防止路由信息被篡改;對靜態路由配置進行定期審核,確保無未授權的路由條目(如指向惡意IP的靜態路由)。例如,若某路由器的OSPF鄰居關係未配置認證,需立即添加密碼並重新建立鄰居。
網絡設備高可用性配置:對核心網絡設備(如核心交換機、出口防火牆)部署冗餘設計(如VRRP熱備、雙機主備),並定期測試故障切換功能(如手動觸發主設備故障,驗證備設備能否在30秒內接管流量);禁止單點故障導致網絡中斷。例如,若某核心交換機的冗餘電源未啟用,需立即配置並驗證電源故障時的切換能力。
應用服務(如Web伺服器、數據庫、中間件)是私有雲業務的核心載體,需從身份認證、數據保護、輸入驗證及會話管理等維度設定基線:
應用層身份認證強化:對Web應用實施強身份認證(如OAuth 2.0、SAML),禁止使用基本認證(如HTTP Basic Auth)或硬編碼口令;對API接口實施API Key或JWT令牌認證,並定期輪換密鑰(如每30天更換一次)。例如,若某Web應用仍使用「username:password」形式的基本認證,需立即升級為OAuth 2.0流程。
數據傳輸與儲存加密:對敏感數據(如用戶口令、信用卡號)在傳輸過程中使用TLS 1.2或更高版本加密(如禁用SSLv3、TLS 1.0),並配置強密碼套件(如ECDHE-RSA-AES256-GCM-SHA384);對儲存的敏感數據實施加密(如數據庫字段級加密、文件系統全盤加密),並妥善管理加密密鑰(如使用HSM或KMS服務)。例如,若某數據庫的「user_password」字段以明文儲存,需立即修改為哈希加鹽儲存(如bcrypt算法)。
輸入驗證與輸出編碼:對所有用戶輸入(如表單字段、URL參數、HTTP頭)實施嚴格的輸入驗證(如類型檢查、長度限制、正則表達式匹配),禁止直接將未經處理的輸入傳入後端系統;對輸出至頁面的數據實施輸出編碼(如HTML實體編碼、URL編碼),防止XSS攻擊。例如,若某Web應用的搜索功能未對用戶輸入的關鍵字進行過濾,需立即添加「
會話管理安全:為Web應用會話分配隨機且不可預測的會話ID(如基於UUID或加密隨機數生成),並設置合理的會話超時時間(如30分鐘無操作後自動失效);禁止在URL中傳遞會話ID(如「sessionid=12345」),防止會話固定攻擊。例如,若某應用的會話ID僅使用自增數字生成,需立即升級為加密隨機數生成方式。
數據是私有雲的核心資產,需從儲存介質、備份恢復及數據共享等維度設定基線:
儲存介質物理安全:對存放敏感數據的物理介質(如磁盤、磁帶)實施物理保護(如存放在帶鎖的機櫃或數據中心),並記錄介質的出入庫信息(如領用人、領用時間、用途);對報廢的介質實施安全消磁或物理粉碎,防止數據恢復。例如,若某報廢硬盤未經消磁直接丟棄,需立即追回並使用消磁機處理。
數據備份與恢復測試:制定數據備份策略(如全量備份每周一次、增量備份每日一次),並將備份數據儲存在異地(如不同數據中心或雲儲存服務);定期測試備份數據的恢復流程(如每季度從備份中恢復一個測試數據庫),確保備份可用性。例如,若某業務系統的備份數據因儲存設備故障損壞,需立即從異地備份中恢復。
數據共享與脫敏控制:對需要共享的數據(如測試環境使用的生產數據)實施脫敏處理(如替換敏感字段為隨機值、遮蔽部分字符),並記錄數據共享的接收方、用途及有效期;禁止未經脫敏的敏感數據流出私有雲邊界。例如,若某測試團隊需要使用生產數據庫的副本,需先對「user_phone」字段進行「138****5678」形式的遮蔽處理。
管理平面是私有雲運維的核心入口,需從訪問控制、操作審計及權限管理等維度設定基線:
管理接口統一管控:將所有管理接口(如雲平台控制台、虛擬機管理工具)集中至統一的管理網段(如10.0.0.0/8),並通過跳板機或VPN訪問;禁止直接從業務網段訪問管理接口,防止攻擊者橫向移動。例如,若某運維人員直接從辦公網IP登錄雲平台控制台,需立即撤銷其直接訪問權限並要求通過跳板機中轉。
操作審計與責任追溯:對所有管理操作(如虛擬機創建、網絡配置修改)實施全程記錄(如操作時間、操作人、操作內容),並將日誌儲存至不可篡改的系統(如區塊鏈或僅追加寫入的數據庫);對高風險操作(如刪除虛擬機、修改安全組規則)實施雙人控制(需兩名管理員確認方可執行)。例如,若發現某管理員在非工作時間刪除了重要虛擬機,需立即調取操作日誌並追溯責任。
權限最小化與動態調整:基於角色(如雲平台管理員、網絡管理員、存儲管理員)分配最小必要權限(如雲平台管理員僅能管理計算資源,不能修改網絡配置),並定期(如每半年)審核權限分配是否合理;對離職或轉崗人員立即撤銷其所有管理權限。例如,若某管理員調離運維崗位後仍保留雲平台管理權限,需立即在權限管理系統中刪除其賬戶。